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0591|榕城论坛|榕城网|福州网|福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2|回复: 0

这本国民党“禁书”帮毛泽东建立了信仰,险些未能出版

[复制链接]

250

主题

250

帖子

76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62
发表于 2021-1-21 10: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20 年 8 月,在成裕里又新印刷所,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问世,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终于来到了巨变中的中国。
300 多天后的 1921 年 7 月 23 日,在距离这里仅数百米的望志路 106 号(今兴业路 76 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革命自此翻开了开天辟地的崭新一页。
又新印刷所旧址
" 能担此任者非陈望道莫属 "
1848 年 2 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此刻的东方,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局。鸦片战争后,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前赴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出路。
1848 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
1919 年 6 月,戴季陶、沈玄庐等人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将翻译《共产党宣言》全本提上日程。在戴季陶等人看来,完成这项重任起码得具备 3 个条件:一是对马克思主义要有深入的了解;二是至少得精通德、英、日三门外语中的一门;三是要有较高的语言文学素养。时任《民国日报》社经理兼副刊《觉悟》主编的邵力子推荐了同乡陈望道:" 能承担此任者,非杭州的陈望道莫属。"
在后来的研究者们看来,由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绝非巧合,更是必然。放眼全国,满足 3 个条件的区区数十人,陈望道恰是其中之一。彼时的陈望道,早已凭借在 " 一师风潮 " 中的奋斗气概在中国的文化思想界崭露头角。
青年陈望道
陈望道年轻时便东渡日本求学,结识了日本著名进步学者、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并积极开展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的宣传。1919 年回国后,时值五四运动风起云涌,他受邀赴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担任语文教员,成了校园里最锐意的革新者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学生施存统撰写了《非孝》一文,猛烈抨击封建家庭伦理,引发轩然大波。在当局下令调离校长经亨颐之际,一师学生纷纷请愿,引发军警包围学校," 一师风潮 " 由此震动神州大地……
收到邀约,陈望道几乎不假思索便欣然应允。很快,戴季陶从日本带回的由幸德秋水、堺利彦合译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便作为翻译底本,寄到了陈望道手中。
"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
在杨浦区国福路 51 号,有一幢修葺一新的三层小楼,这里是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的旧居,如今以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 的身份重新开放。展厅内,陈望道使用过的笔墨砚台,仿佛在向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们,无声地诉说着百年前的故事……
国福路 51 号陈望道旧居
为静心译书,陈望道回到老家,位于浙江义乌西北约 40 里的分水塘村,躲进了离家不远的旧宅内。柴屋早已年久失修,漏风漏雨,陈望道将铺板架在长板凳上,白天当桌,晚上当床,带着几样简单的生活物件和笔墨纸砚,顶着刺骨寒风写下一句句译文。
陈望道全神贯注,连回家吃饭也顾不上,三餐都由母亲张翠姐送来。眼见儿子日渐消瘦,老母亲心疼不已。一日,她特地包了几个粽子,外加一碟红糖送给儿子。" 快趁热吃吧!" 母亲搁下碗碟反复叮嘱。陈望道应了一声,继续伏案,头也没抬。
义乌陈望道故居内的陈望道塑像
" 是否还要添些红糖?" 屋外的母亲关切问道。" 够了,够甜了。" 陈望道连声答。过了一会,母亲进屋收拾碗碟,只见儿子嘴唇周围乌黑一片,先是一愣,而后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原来,陈望道专注于译书,竟错将墨汁当作了红糖,蘸着吃粽子也浑然不觉。
"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这则 " 蘸着墨汁吃粽子 " 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述。
墨汁为什么这样甜?这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靠着这股信仰的力量,陈望道 " 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 ",在没有任何译本可供参考的情况下逐字推敲,终于在 1920 年 4 月底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工作。作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人,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通篇以现代白话文译出,凝练而有气势的文字百年后读来仍十分流畅。
在熏陶下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翻译完成差不多同一时间,陈望道受邀来上海担任《星期评论》编辑。不久后,他成为陈独秀发起成立的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一员。
原计划连载《共产党宣言》的《星期评论》却因当局阻挠不得不宣布停刊。陈望道便提议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出面出版一册单行本。拿到书稿的陈独秀一口气读完,不禁拍案叫绝,赶紧请通晓日德英法四国语言的李汉俊帮助校阅,并拜托李大钊从北大图书馆借出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作对照。
万事俱备,印刷机构去哪找?正在上海的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代表维经斯基得知此事,马上拿出 2000 元交给陈独秀。在共产国际资助下,又新印刷所在辣斐德路成裕里(今复兴中路 221 弄)12 号成立。几经波折,《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终于在 1920 年 8 月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付印。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第一版
" 中国不仅成立了共产党发起小组,而且正式出版了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国革命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在给共产国际的信中,维经斯基这样写道。
如他所言,《共产党宣言》迅速在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中掀起一阵热潮,第一版 1000 册很快售罄,9 月重印的第二版 1000 册改正了书名与内文的错误,也旋即抢购一空。至 1926 年 5 月,该书已相继印行 17 版,传播之广可见一斑。尽管面世后的 20 多年里,《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一直为反动势力所不容,还在 1927 年 " 四一二 " 政变后登上了国民党当局的 " 禁书 " 黑名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却早已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第二版
回望历史,《共产党宣言》的中文首译本从策划、选人到出版、传播,除了翻译是由陈望道在义乌老家完成,其他关键环节都发生在上海,这并非偶然。上海是工人运动的发祥地,也是近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五四运动后,一大批优秀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思想转变,并在上海聚集,都是促成《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和出版的重要原因。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 年成立后,陈独秀发函至北京、武汉、长沙、广州和济南,要求各地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也寄去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一大批具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仁人志士,在《共产党宣言》熏陶下走上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1961 年 5 月 1 日,在上海市各界庆祝五一劳动节联欢晚会上,毛泽东与陈望道(前排左三)、周谷城等亲切交谈
1936 年 7 月,毛泽东对来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 · 斯诺说:" 有 3 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排在这 3 本书之首的,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自 1920 年起,毛泽东一直把《共产党宣言》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读书目之一,以此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并加以理论创新。
毛泽东批注过的《中国共产党宣言》
日月如梭,风云变幻,距离《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已过去百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将《共产党宣言》中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案。直到今天,它所传递的真理力量,仍将指引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栏目主编:张骏 本文作者:吴頔 文字编辑:吴頔 题图来源:蒋迪雯 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591|榕城论坛|榕城网|福州网|福州论坛X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