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0591|榕城论坛|榕城网|福州网|福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3|回复: 0

他们惊了!行走上海街头后发现,原来并不了解家乡

[复制链接]

248

主题

248

帖子

78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84
发表于 2021-1-11 02: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疫情新常态下,人们的出游选择更多回到了本身所在的城市。
城市行走,这个近几年开始流行的活动越来越受欢迎。
我们选择了 3 种类型进行跟访,发现即便土生土长于上海,人们对家乡的了解仍远远不够。
不再是寻常公园
" 早晚高峰拥挤的地铁,日夜灯火通明的写字楼,繁华街道的车水马龙,你是否在脚步匆匆中留意过上海这座城市的呼吸与脉搏?"
这是朱一宁团队组织的上海城市行走活动文案。
初冬的一个上午,一群来自海外高校的中国留学生,一起参加了他的衡复风貌区行走,以此作为校友会团建活动。
带领大家行走的是一位有建筑学和城市学专业背景的向导丁广吉。带着对城市的热爱,衡山坊微更新的历史从他口中娓娓道来。
第二站,对面的徐家汇公园。丁广吉拿出一本图册,高高举过头顶示人,边翻边解释。图册内容是一些老照片、老报道,介绍的是这里的前身大中华橡胶厂。
讲解时不时穿插各种提问,比如:你们知道橡胶厂的标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张照片里的人是不是有点脸熟,大家猜猜他是谁?
团队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也不乏上海土生土长的年轻人,但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答案,甚至大多数人 " 第一次听到大中华橡胶厂 "。
上海作为曾经的工业重镇,橡胶厂渐渐搬离市中心,最终这片寸土寸金的空间转型为今天的徐家汇公园。这些迁徙、转型的小故事,是上海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微缩碎片
知道这段碎片的故事后,再走进公园逛,目之所及,是今时今日休憩、奔跑和微笑的人们,那一刻,在时空的回响中,它不再是寻常的公园。
往里走,闻名遐迩的 " 百代小楼 " 坐落在此。


此时,丁广吉从行李箱中拿出一组物品:百代唱片公司、中国唱片公司的老唱片套。从底部的文字,到中间的图画,对着物品介绍故事,颇有趣味;接着讲述国歌在这里诞生的故事,由此展开,提及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公园里的路人似乎也被吸引,频频回头,甚至有人站在边上 " 蹭听 "了一会儿。
衡山公寓、余庆路、武康大楼等,漫步在梧桐树荫下,丁广吉发挥专业优势,又拿出图册开始介绍。


朱一宁提供
每一页,印着建筑风格的演变轨迹,从古典主义、装饰艺术风格到现代主义,每一种风格特征,他都在上海找了一栋熟悉的楼宇进行举例。
团员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上了一堂建筑风格简史课,之后每看到一栋风貌区的老房子,都有人兴奋地指着问:" 这是刚才说的 ×× 风格吧?"


朱一宁提供
也有一些细节,若非丁广吉特意指明,熟悉的人都未必注意。比如一栋老房子的外墙,走近仔细看,才能发现凹凸的 "MILK" 和 "LETTER" 字样。用手戳,LETTER 里面至今还是信箱,而 MILK 无法戳动,说明已经废弃不用。
还比如,代表衡复风貌区特征的梧桐树,一直被叫作 " 法国梧桐 ",但其实它是二球悬铃木,来自伦敦。
进入宋庆龄故居参观后,行程在密丹公寓、罗密欧阳台结束。
出发前公众号上的一排问题——— " 你了解装饰艺术风格吗 "" 你知道国歌诞生地在哪里吗 "" 你知道聂耳办公室藏在上海的哪一个地方 "等等,此刻都有了答案。
原来并不了解家乡
朱一宁是上海人,但他幼时的成长经历一直辗转于不同的国际城市,旧金山、纽约等。为了一个贫民窟教育项目,他甚至去过非洲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 在内罗毕,高尔夫球场与基贝拉贫民窟,仅一个铁皮墙之隔,分成两个世界。" 他回忆,同一座城市,原来可以有强烈碰撞的两副面貌:车水马龙的繁华中心、断壁破瓦的贫民窟
在诸多城市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城市是一个人与人交流、传递知识、碰撞思想的空间,而不只是一个庞大有机物的抽象名词。
此后,朱一宁回到故乡上海创业:为什么不建一个行走中学习的项目?城市本身就是最好的舞台、最佳的学习空间。"SimpliCity 心城市 " 项目由此诞生。
他还记得,带人一起探索早晨 7 点的外滩。那个时刻没有游客,在万国建筑群与陆家嘴天际线下的,是一群打太极、跳扇子舞的老年人,形成一幅东西合璧、古今融合的上海图景。
他也记得接待过一个瑞士家庭。这家人说,总看到络绎不绝的中国游客从瑞士雪山脚下的家门口路过,出于好奇,他们觉得自己也应该来中国看看。
跟随朱一宁行走于上海街头后,他们打破了对中国单薄刻板的印象," 上海是一座非常伟大的城市,我们要分享给身边的人,让他们来中国 "。
城市行走,说是文旅,但在朱一宁心中更像一个沉浸式教育项目,以整座城市为课堂,进行知识和文化的传递。
他的教学效果相当不错。衡复风貌区行走结束后,好几位提出希望其他 6 条线路也能一起走走。得知朱一宁只接团单,不接散客,略感失望。


朱一宁提供
生于 1992 年的任慕川正是其中之一。他来自浙江,2015 年到上海工作,平日大多在豫园、愚园路等老街区活动,以至于每次看到老建筑外面挂的" 优秀历史建筑 " 铭牌,都会忍不住好奇,凑上去一读,回家还继续查阅信息。
在那么多次阅读中,他常常偶遇 " 邬达克 ",看到 " 公和洋行 ",继而查询,对上海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 这次行走,学到很多建筑知识,也更能理解上海提出老建筑修旧如旧的价值。"他说。
另一个无形的收获,或许是更好地读懂了这里的风土人情、这里的人。
比如,任慕川曾在书中看到,某些上海人即便生活落魄,在逼仄的环境中依然会用炉子烤面包、做西点。" 今天忽然理解了,那不是装。当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即便落魄了、老了,也会保持从容优雅的生活态度。"
另一位 "70 后 " 胡女士,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小时候就读于附近的南洋模范中学,对这片梧桐掩映的街区,本应熟得不能再熟,但她说,今天走一走,发现 " 小时候什么都不懂 "。
她经常出国,在国外曾多次听过老外细致讲解当地的建筑历史与故事,"反而上海没怎么听过,今天讲到的内容,我都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我对自己熟悉的家乡并不了解。"
幼时每天路过习以为常,直到看了外面的世界,如今再看上海,经人提醒,她忽然有了对应和理解。" 下次我们公司团建,想推荐他们也来一次城市行走。" 她说。
摇橹船里的上海
同济大学副教授姚栋,每年深秋都会带着本科生开展一次城市行走户外教学。逛一逛上海的水乡。
" 告诉你们一个不了解的上海。" 他说。


早晨的阳光斜洒在嘉定孔庙的门口,千年古树与匾额高耸入云。


汇龙潭的池水波光潋滟,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瞬间洗去城市的喧嚣,带人进入江南水乡的世界。
这里是嘉定州桥老街,从手机地图上看,水系环绕出一个圆,内部街巷交错纵横,与博物馆中嘉定千百年来的地图保持高度相似,可见地理风貌保存相对完好,处处留下江南的味道




姚栋带着学生边走边说,从空间肌理、老街历史、水乡文化,一直讲到塔。
在老街一角,一眼就能望到法华塔。它仿佛一个路标,指引和提示着路人,前方即将进城。然而今天,在更多高楼大厦包围下,旧时的路标,已经不太起眼。


运河的水从老街下方流过。指路牌上四处提示着周边文化景点:


如果一一入内观看,那就是一整部嘉定历史,以及文化名人录。
下一站,安亭新镇," 我当作对比案例刻意放的 ",姚栋说。与有着千年历史的嘉定州桥不同,2002 年建成的安亭新镇满是宽阔的马路,还有硕大的、四面吹风的广场,人流量较低。


" 我提醒大家,今后设计,一定要考虑风向和建筑朝向的关系,尽量避免这种风口朝向极有问题的广场设计。" 姚栋站在广场中央,与大学生们一一讲解。
团队中,穿得单薄的女生冷得瑟瑟发抖,这次体验大概会在她今后的设计中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站,金泽古镇,知名桥乡。它至今还保存着宋元明清历代所建的古桥。
坐在摇橹船上,船娘对每一座经过的桥梁如数家珍,如迎祥桥、如意桥、放生桥、普济桥、天王桥等。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有人在下船处,买了从未吃过的上海点心 " 油墩子 " 尝鲜。
接着是松江泰晤士小镇。尽管镇上每一栋建筑都模仿西式洋房而建,成为知名的 " 欧式小镇 ",不见曾经的江南风光,但好在空间尺度适宜,适合漫步,模仿到位,也是上海乡村的另一种转型选择。
漫步于乡村,就会发现,上海不只有近代开埠的历史,它曾经也并非只是一个 " 小渔村 "。今天上海的乡村,如松江、嘉定一带,自唐宋以来,商贸繁荣,建县、建府,历史悠长,文化深厚


州桥老街
这是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曾了解的摩登上海的另一面。
与古为新之旅
姚栋的最后一站,是松江方塔园,大师冯纪忠的作品,也是此次行走的重点。
1978 年,上海市政府请冯纪忠设计松江方塔园时,这片曾经的唐宋松江府中心,经日本入侵者的轰炸,早已成大片焦土荒地,只余宋塔与明代照壁独耸。
冯纪忠倾注心血,打造了一个富有古意的现代园林。
彼时,有人批评他给方塔园全部铺上石头,没用一点水泥;批评北大门像道士帽,屋顶极大,柱子极细,抗不了台风;批评园林植被不做设计,直接堆放……
当时上海分管城建的几位领导立即前去一探究竟。几位内行震惊了,没想到气势宏伟的园林歇山顶大门,用的竟然是普通工字钢、角铁、钢管。以现代材料,铸造古代意境,不禁令人大为赞叹。


"与古为新,是冯先生对方塔园的理念概括。" 姚栋带着学生边走边讲。他特意提到,早晨看到的嘉定古塔,作为传统的路标和象征,在现代都市已经显得矮小,如何通过空间设计,让人们重新以仰视之情对之
冯先生的答案非常精妙。大门进入,先不让人看到方塔,而是触及一条前所未有的花径甬道。姚栋反复念着冯纪忠喜爱的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话:" 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
空旷、曲折,风景的奥妙就在其中。进入甬道,斗折蛇行,一下子让游客吊起胃口,好奇探寻,走到尽头,忽见雄伟的清代上海妈祖庙,开阔的方塔广场,顿觉开朗敞亮。
而且,堆山植树部分挡住园外的现代景观,水平面逐渐变低,此时人们是在更低处望塔,便能觉出其峻拔高耸


走近方塔,三面白墙环抱,与一面古照壁,半遮半掩住外界一切纷扰。变低的白色空间,营造出独特的神圣氛围。在此中仰望方塔,让人肃然起敬
换句话说,经过一系列空间导引和设计,即便身处现代都市,冯纪忠依然激发了现代人对宋塔、对传统的敬意。
与古为新,尊古却不伏古,无数新与旧、中与西的理念碰撞,在仰视、平时与俯视的空间对话中,依然启迪今人,原来可以这样思考传统与现代、面对城市与乡村、理解人与城……
这是个被一批学者奉为现代园林 " 神作 ",但在居民眼中也就是个 " 比较好逛 " 的普通园子。若没有姚栋带着学生一路讲解,他们很难深刻理解方塔园之精髓。
冯思元便是其中一位。她 3 年前从北京考入同济大学,此前对上海的了解,可以简单概括为:有钱、魔都、二次元。她没想到,上海除了高楼大厦,还有江南水乡风光
" 所见所闻,我特别震撼。尤其是姚老师说,文化自信,来自历史。" 冯思元说,教学课本大多讲述的是国外建筑。历史保护、城市更新,我们的传统建筑究竟什么样,有哪些文化积淀,她了解得不多。
她想起做弄堂调研,看见一身西服搭配圆墨镜的老大爷,旁若无人地走着,画风清奇
想起为了课堂作业,多次去外滩搜集建筑信息。出租车窗外,建筑的色调忽然从蓝色玻璃幕墙变成厚重的土黄。一瞬间时空穿梭。在外滩,中国人与中国建筑,外国人与外国建筑,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她忽然起了鸡皮疙瘩,领略到独属于上海的魅力。
这些或许只可能诞生在兼具摩登与水乡气质的上海,在中国文化的深层时间中,塑造城市的生长图景。
就在身边却没玩过
对上海青旅来说,城市行走项目,始于疫情倒逼。
今年旅游节期间,上海青旅针对年轻人开发了 15 条线路,13 条在上海。比如外滩徒步,由获得全国导游大赛金奖和银奖的导游带队,从人民英雄纪念塔开始,一路讲解建筑背后的故事、银行的发家史等。
也有些线路主打演出。古典音乐路线中,导游会带年轻人去黄浦剧院了解国歌;去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了解在此发生的各类大事;去音乐类网红店打卡、喝下午茶,彼此闲聊,听过什么音乐、喜欢哪位作曲家、学过什么乐器;最后去复兴路上的小提琴工坊,与做手艺的老师傅交流,如何修复、鉴赏小提琴。
还有一条特色传统艺术线路,带年轻人去上海越剧院,和国家级演员互动,了解什么是越剧。
比如舞台上的服装如何鉴赏,通过什么细节解读角色身份,越剧念白的发音技巧,水袖、扇子等怎么用……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确有隔阂,但在有趣的互动、立体的感受中缩小隔阂,告诉大家原来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
而在汾阳路工艺美术博物馆里,雕刻、绒绣,这些上海非遗的手工艺品,也在互动中让人深入领会传统之美。导游会鼓励大家穿着汉服、旗袍,前往豫园的茶楼喝杯茶、吃些小茶点,有别于平日下午的咖啡、奶茶。
这些对年轻人来说是新鲜的,就在身边却没玩过的。甚至在上海青旅的办公室里,也有同事会问:越剧院在哪里?项目经理答:就在附近,你们平日经常经过的路口,只是从来没人进去过。
可见,即便天天路过,很多人都不了解。
【专家对话】
城市行走是文化自信的载体
记者:近几年,城市行走项目越来越受欢迎,是否与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有关?
姚栋(同济大学副教授):首先是漫步变得流行。追求快速发展的阶段,大家对漫步不会那么重视,讨论的是最快抵达哪家新商场、游乐场,去哪里走马观花。
但今天的年轻人,愿意把时间留给城市,愿意漫无目的闲逛,深入体验,这是只有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 " 玩法 ",确实与城市发展程度有关。


衡复风貌区漫步 朱一宁提供
记者:中学历史课大多还是宏大叙事,微观的乡土地理历史比例不多,但它往往更有共鸣。所以长大后,人们似乎有种想要 " 补课 " 的感觉?
姚栋:大概真的缺少这一课。
在过去 40 年里,我们经历了诸多伟大成就,见证了经济奇迹,让这一代人更加充满自信,但这种自信,不能只有物质的,还得有精神的。
比高楼大厦的数量,上海堪比纽约,比地铁里程,上海全球第一,但这些都不是自己家乡独有的东西。除此以外,文化自信更多从哪里来?历史传统是很重要的来源。


州桥老街

遗产是最恰当的教科书,通过它们,了解城市的前世今生,了解身边的一砖一瓦如何建成,读到这些生动而具体的家乡故事后,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也会更好地思考未来往何处走。我们更能凝聚身份认同,更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具体内容作为载体。
上海的城市发展,已经到了市民想要深入了解,城市也必须更多挖掘自身历史文化的时候了。城市行走的形式,大概很适合补上这一课。
记者:各大全球城市,都非常善于挖掘自己的历史,很会对游客讲故事。
姚栋:我印象深刻的有很多,比如说底特律的福特博物馆,在废弃的工厂里,曾经的历史轨迹,让每个游客都会对这座汽车工业之城的盛衰有更深层次的触动。
无论是光辉的,衰落的,精彩的,期待的,由此了解某座城市在文明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独属于城市的魅力。而上海,那么多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元素在此浓缩,在中国城市中并不多见。一旦有机会管中窥豹,会发现那是一场文化飨宴。
记者:您喜欢上海的哪些 " 面孔 "?
姚栋: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城市,有全球连锁品牌、无处不在的时尚和网红店,但打动我的有时候可能只是一条蜿蜒的道路。
比如延安东路,曾经的洋泾浜之于上海,经历了从县城到租界,再到现代化都市东西走向的交通大动脉等角色转变。直到今天,仍然每天密密麻麻的人口在这条路上流动,见证了城市一代代更新和发展。
一条路就有说不完的精彩。上海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每一个阶段扮演的角色,能在各种行走路线中得到生动诠释。
未来,年轻人与城市的情感联结,不可能通过高楼大厦。行走的过程,是人们在街道中,寻找历史的坐标与当下的共鸣,寻找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路。
记者:未来,城市行走似乎也是一门好生意。
姚栋:全球城市往往都在走去工业化之路。公共艺术、城市空间,作为新的经济动能已经非常普遍。城市空间本身,就充满了新产业、新契机。
上海没有完全走去工业化之路,但其文化发展,也有类似的积极探索。人文与市场的双向认可与反哺,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现象。
栏目主编:龚丹韵 本文作者: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题图来源:衡复风貌区行走。朱一宁提供
正文图片:除标注外 均 龚丹韵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591|榕城论坛|榕城网|福州网|福州论坛X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