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1|榕城论坛|榕城网|福州网|福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媒观察|自媒体放大镜下看明星私德,有何不妥?

[复制链接]

41

主题

41

帖子

14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10 15:0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字 | 王雪妮
图片 | 来自网络
责编 | 陈雯卿 谢雨欣
排版 | 刘存钰

4月23日,台湾艺人罗志祥的前女友周扬青在微博上披露男方私生活极其混乱,一时间舆论哗然。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生产者,技术的赋权使得公民的表达自由得以彰显,周扬青的自我披露和主动曝光将罗志祥的失德行径暴露在公众面前。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参与表达的公民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再加上舆论引导、网络监管的不到位和资本的推波助澜,对罗志祥私生活的过度挖掘成了“媒体逼视”,加剧了网络空间隐私消费、泛娱乐化等道德失范现象,使得传统伦理遭遇解构,放大了罗志祥丑闻事件的不良影响。
媒体逼视
学者陈力丹对“媒体逼视”这一概念做了如下定义:“媒体逼视是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的报道行为,这种行为给被报道的个体带来他们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同时也造成大众传媒的功能失调,是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1]
然而在自媒体时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完成了媒体逼视的主客体转换。就像卞之琳的诗里写的那样,“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媒体逼视的主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新闻媒体”,其客体也不仅仅局限于“被报道的客体”,主客体都扩展为自媒体环境下的每一位公民。一方面,尽管周扬青在微博上的发文并非“报道”,但她的曝光和广大网友们的扒皮客观上扮演了“逼视者”的角色,窥探了罗志祥的性隐私;另一方面,正如同杰弗里·罗森提出的“全视监狱”概念:“多数观看多数”,技术的赋权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每位公民都处于时刻被“监控”的状态。这次的逼视对象是罗志祥,下一次就有可能变成你我。

“全视监狱”漫画
可是,媒体应该是社会环境的“瞭望者”,其职责是面向整个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而不是私人领域的“逼视者”、“窥探者”,甚至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审判者”[1]。
媒体角色定位的混乱必定会造成社会生活的无序,正如陈力丹教授批判的那样,对私人事件的过度关注,势必会导致公共议题的关注量减少,因为媒体的容量毕竟有限,受众的注意力资源也有限[1]。当铺天盖地都是罗志祥的丑闻和黑历史时,世界读书日的活动反鲜有人问津了,甚至有文章用标题调侃道:“罗志祥,世界读书日,你却让我们集体阅读了一封突如其来的分手信!”

央视新闻公众号对世界读书日的宣传
隐私消费
正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言,好奇心的驱使与偷窥的欲望最初起源于性的“窥视冲动”,偷窥欲是人的一种天性。在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愈加“隔膜化”的当代社会,人们企图通过不断窥视和比较,来从群体中获取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认识自我。与此同时,技术的赋权引发了人们的表达热情,使他们不再停留于消费信息,而是不断参与到网络事件发展和多元舆论空间缔造之中[2]。于是,文化、技术、资本三者合谋,使得新媒体场域中的隐私信息成为了待价而沽的商品[3]。
作为娱乐明星,罗志祥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价值引导作用,其一言一行理应受到舆论监督。但公众的知情权与其隐私权之间存在冲突,且关于公共空间和私人领域的界限问题,至今没有明晰的法律原则和普适的道德尺度来界定和衡量。
一方面,明星会主动公开个人“隐私”来博取关注,这里的“隐私”有时具有表演性质,是为其人设服务的,其中不乏商业炒作;另一方面,明星又渴望私人生活不被打扰,但公众对于其私生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窥视欲望,这就可能导致私人领域的僭越。

罗志祥对于私生活的自我披露
自媒体环境下,形成了一种以戏谑性、批判性、挑衅性为主要表征的隐私消费文化[3]。曝光当日,“罗志祥怎么做的时间管理”、“本人黑眼圈声明”、“多人运动”等话题纷纷上了微博热搜,某化妆品品牌“黑眼圈克星”的营销文案更是体现了文化、技术和资本三者的暗合与勾连。传统伦理被异化,掀起了一场全民消费隐私的盛宴。


网友们p的海报
泛娱乐化
自媒体在传播和再生产罗志祥丑闻时,放大了信息中具有消遣性、趣味性、猎奇性或刺激性的局部,使得整个事件成为一场奇观式的舆论狂欢。

由FUNJI整理的当日热搜
当罗志祥事件以刷屏的姿态侵占了社交媒体、并且牵连了不少相关人士时,网友们用表情包调侃道:

段子手们就地取材编了不少段子,如“周扬青:我的青春喂了猪”、“爱不单行——罗志祥”等等,内涵罗志祥私生活混乱。玩梗有度无伤大雅,然而有人借着“多人运动”“肾虚公子”的话题打黄色擦边球,影响网络风气。
同质化、肤浅化、娱乐化的内容插上技术的翅膀,病毒式地扩散开来,色情、低俗、血腥、暴力的内容混杂其间,腐蚀着公民的理性认知和批判能力,不断挑战和侵蚀公民的道德底线。
同时,娱乐化的叙述方式往往热衷于对私人事件的细节渲染,而私人事件背后与公共利益有重要关系的深层原因却被忽略了[1]。艺人失德并非个案,不少艺人被爆出吸毒、性贿赂、偷漏税等严重触犯公众道德底线甚至是犯法的丑闻。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整个娱乐圈生态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土壤的顽疾,曝光、舆论审判、封杀等整治措施对于失德行为治标不治本,相关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行业生态,规范相关行业行规,整治娱乐圈不良风气。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网络空间道德建设问题提上日程。
自媒体环境下,网络监管难度的增加使得自媒体用户的理性变得尤其重要。在罗志祥事件中,公民自发进行曝光和批判的本意是好的,但在群体无意识的裹挟下,一不小心就会演变成“舆论审判”和“媒介暴力”。
因此,此类现象需要得到正确引导和合理规范。法律、教育需要跟上技术的发展,使得公民具备必需的边界意识和媒介素养。自媒体平台一旦扮演起媒体的角色,也必须受到必要的职业伦理约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对于媒体逼视、隐私消费和泛娱乐化等现象,首先要有清醒认识,才能进行合理规范,打造绿色、文明的网络环境需要多方合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力丹, 王辰瑶. “舆论绑架”与媒体逼视——论公共媒体对私人领域的僭越 [J]. 新闻界, 2006, 02): 24-6+1.
[2]阎国华, 李楠. 公众网络表达的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02): 131-44.
[3]许高慧, 李春雷. 新媒体传播对个人隐私消费的研究 [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7, 36(02): 38-42.










您目前使用的是【试用版】,很多功能受到限制!!如果试用此插件之后满意,对您产生了帮助,请购买正式版支持一下辛苦的开发者,插件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正式版用户的支持,优秀的应用得益于您的捐助,点击下面的链接去Discuz官方应用中心购买正式版永久授权


https://addon.dismall.com/?@csdn123com_todaynews.plugin
正式版后续更新升级免费,一次购买,终身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591|榕城论坛|榕城网|福州网|福州论坛X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