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1|榕城论坛|榕城网|福州网|福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6氪专访|中科创星合伙人李浩:对抗周期性资本寒冬的条件之一为“科技 ...

[复制链接]

662

主题

662

帖子

199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9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17 08:5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科创星是一家专注于硬科技 ( Hard & Core technology ) 领域投资的机构。所谓 " 硬科技 ",即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中,以自主研发为主,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创技术,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被复制和模仿的难度较大,有明确的应用产品和产业基础。
" 硬科技 " 区别于由互联网模式创新构成的虚拟世界,属于由科技创新构成的物理世界。
36 氪此前有诸多医疗健康领域的项目报道都与中科创星有关。此次,36 氪与中科创星的合伙人李浩聊了聊,在眼下这个并不乐观的 2018,什么类型的投资可能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希望。
36 氪:前阵子有一篇文章《未来一年,请做好失业的准备》特别火,中科创星的投资领域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应该非常密切,可否先就宏观问题和您聊一下经济下行?
李浩:确实,募资困境在持续。有一个数据是说,上半年里 VC 市场的投资总额远超募资总额。业内有个预测,2018 年下半年流入一级市场的资金将会出现断崖式下跌。而且资本寒冬对于 " 硬科技 " 领域的影响确实比较大。但我的观点是,资本寒冬才是回归了投资的常态,过去的那些是资本过度狂热。
36 氪:之前听您解释过 " 硬科技 " 的定义,想进一步了解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与硬科技的联系?
李浩:这个领域投资的特点主要就是投资大、研发周期长,非常需要资本的耐心。除此之外,生物技术的创新必然与技术壁垒的认知、产业信息的隔离有关,这些都对投资人的认知门槛要求比较高。与此同时,尽调成本、项目的发展维护成本也远高于一般的模式创新。
但这些长期的投入和积累也将形成较高的壁垒,这类生物技术企业一旦开始盈利,将呈现非线性高速增长。尤其随着经济的发展,老龄化进程加快,生物技术相关的行业一定会保持高速增长的。
36 氪:我看中科创星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极其丰富,资本在这个领域非但不是 " 资本寒冬 ",反而是一种狂热状态,不知您怎么看这件事?
李浩:企业过高的估值自然会带来资本过高的期望,有时候企业可能会被资本反噬,进而影响企业下一轮融资。从资本寒冬的角度来看,估值的合理回归反而会带来更多价值观、理念一致的耐心资本。
你仔细想一想,豆芽发芽需要 7 天,韭菜的成熟需要一个月,麦子更是需要一年。模式创新的投资需要更长的时间,这方面的规律是很难被打破的。
在科技创新驱动的变革之下,资本除了应该保持对科技的敏感度,更要遵从硬科技从基础科技到产业应用的成长路径。
36 氪:从这个角度看,中科创星有什么对抗资本寒冬的方式吗?
李浩:坦白说,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对于研发期有刚性需求,培育周期较长的硬科技投资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我们的第一期基金的投资周期就长达 11 年 —— 如果我们看好项目团队的核心技术,尤其是技术难以被复制、以及技术未来的转化空间足够大的话,我们非常乐意长期陪伴项目的成长。
硬科技创投一定不能只算短期的经济账,它有自己独特的财务回报增长曲线——虽然研发投入期成长较慢,但在突破一个关键的技术壁垒后,迎来的将是一个全新增长拐点之上的跳跃式增长。
36 氪:所以您的意思是,技术的壁垒是投资的核心价值吗?
李浩:更准确的说法是,对抗 " 周期性 " 资本寒冬的条件之一是科技壁垒。投资硬科技领域的投资机构,本质绝对是价值投资。而价值投资最根本的前提是 " 长期持有 "。我们之前投的一个公司叫奇芯光电,它为基金带来 100 倍以上的回报。
坦白说,资本对企业的期望值过高,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问题,任何一类硬科技类的企业从组织架构到发展都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
36 氪:您是否可以举个例子,在具体在实践中,这个 " 期望值过高 " 是以什么形式体现的?
李浩: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企业在融资的时候报了很高的价钱,涉及对赌的业绩无法完成等。
36 氪:我看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科创星在生物医药、基因检测、体外诊断等均有重复布局。我想了解下中科在这方面具体是怎么考虑的?
李浩:以生物医药为例:医药行业周期长、监管严、风险高、投入大,但回报也高。这些都是大家的基础共识。我们更关注的是平台型的创新技术。比如,技术本身可以缩短药物研发的周期,降低药物研发成本,或者提高药物的质量,并具备横向扩展出多条产品线的能力。我们也不排斥企业早期通过如 CRO(研发外包)之类的业务获得一定现金流,这样可以在融资艰难的情况下可以保证企业存活。
36 氪:中科创星在医药领域的投资阶段会有倾向吗?
李浩:在医药领域,我们更倾向于挖掘种子轮和天使轮项目。甚至,在公司未成立前深度参与,协助创业团队进行资源整合。我们之前也有重点关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研成果转化等项目。事实上,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一直有比较大的问题,尤其科学家在创业初期需要资本提供较强的支撑。
另外,新型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是我们未来布局的重点。
36 氪:除了医药领域之外,中科创星还对医疗的哪个赛道更为关注?
李浩:医疗器械板块也是我们的投资重点,尤其是生物光子学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分散、市场分散,易通过新技术、新应用、新型号的产品切入市场,寻找到机会;和医药行业相比,各个细分领域市场规模有限,但风险相对较小,周期较短,而毛利高。
我们关注 " 进口替代 " 医械产品,但标的公司所在领域不应有较强的国内竞争对手。如果已经存在成规模企业,甚至上市公司,我们将放弃跟进。
创新型医疗器械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对这类项目的投资也会比较谨慎:一方面,我们不关注面对小众市场的产品;另一方面,我们对团队的要求会相对较高,尤其是注册报证的能力和市场推广的能力。
过去几年,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远低于互联网,投资规模始终处于较低的状态。但我相信在科技驱动下," 实业 " 会在经济疲软时期展示了更好的造血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591|榕城论坛|榕城网|福州网|福州论坛X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