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1|榕城论坛|榕城网|福州网|福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30年全球金融科技:“去中心化”和“一体化”两股力 ...

[复制链接]

650

主题

650

帖子

197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7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4 03:2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全球经济形势似乎已出现复苏迹象。
从经济增长上来看,2017 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 GDP 增速均有显著提升,其中,中国和美国都是在前几年增速下滑的基础上实现了反弹。
从国际贸易上来看,在 2001 年急转直下后,2017 年全球贸易形势迎来强势反弹。世贸组织的报告显示,2017 年全球的货物贸易增长 4.7%,达到 2011 年以来的最高水准。
这是否意味着金融风险的阴影已经消退?对此,今年 6 月底,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展望 2030 年的全球金融和货币体系》认为,如今全球金融和货币体系来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2030 年的金融局势可能会在 " 去中心化 " 和 " 一体化 " 两股力量的夹击下变得更为复杂。
两股力量交织</b>
未来十余年间,全球金融格局将持续被两股看似相反的力量所拉扯:一股力量是日渐凸显的 " 去中心化 " 趋势,另一股力量则来自 " 一体化 " 进程的逐步推进。
报告提出,这两股力量间产生的巨大张力,将为 2030 年前后全球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 去中心化 " 趋势渐晰:美元渐失全球储备货币霸主地位,可能会与欧元和人民币形成 " 三足鼎立 " 格局;电子货币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纸币监管模式;传统的银行和保险业则面临着大批金融科技机构的直接挑战。
另一方面," 一体化 " 进程也在悄然发生。得益于全球人口变化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金融联系愈加紧密。同时,随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除非洲外,全球金融阵营逐渐壮大,特别是普惠金融等理念的渗透,将有效扩大全球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人口基数。
上述两股力量的叠加,将塑造出一个 " 去中心化和一体化程度同步加深 " 的全球金融系统,并可能引发多方面风险,尤其是在监管方面。
例如,由于金融主体分散,中央监管机构应对网络攻击等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所不足;中介、市场和服务供应商的角色界限日益模糊,传统的金融监管规范面临失效问题,等等。
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员们认为,国际金融架构体系和各国监管机制能否在两种力量的裹挟下 " 走好钢丝 ",是决定未来全球金融是否会爆发系统性风险或走向金融市场 " 碎片化 " 的关键。
金融科技来袭</b>
报告强调,在金融监管转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非中介化、数据采集和人工智能、分布式记账这三股技术力量,将在未来十几年颠覆现有金融服务业态。
根据埃森哲咨询公司 2016 年发布的调查数据,目前全球约有 70% 的消费者依然将传统银行视为最具金融公信力的机构。然而,联合国在《世界人口展望 2017》中预测,到 2030 年,全球约有 70% 的劳动力人口来自 X 世代和 Y 世代——即出生于 1980 和 1990 年代的人群。而这部分人群与前辈们相比,对网络时代种种新技术的接受度显然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新技术不仅将席卷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也难避其影响。
比如,早在 10 年前,全球最大的通讯网络公司之一——沃达丰就将名为 "M-Pesa" 的手机转账平台引入肯尼亚。该平台用户不必拥有传统银行账户,就可通过手机实现线上转账,而收账方则在代理网点完成现金兑换。如今,肯尼亚 GDP 收入的 40% 是在 "M-Pesa" 平台上完成的。
当前,新技术已逐渐为金融监管所熟知,特别是在金融去中介化过程中,大数据、分布式记账和加密货币在保护用户隐私、识别虚假信息和打造 " 去中心化 " 监管模式等方面的优势毋庸赘述。
不过,报告提出,这些颠覆性技术带来的并不一定都是 " 好果子 "。
例如,大数据技术可以精准匹配与用户特征相对应的金融产品,从而优化用户体验、完善风险管理。但在 " 数据就是权力 " 的年代,掌握数据库钥匙的机构对用户金融行为的影响力不容小窥。
换言之,在看似 " 自由开放 " 的金融市场,少数机构将有能力左右用户的选择。到那时,面对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消费者的自主性实际上已被剥夺。
" 杀龙勇士变成龙 "</b>
前述案例是新技术对未来金融体系影响的一个侧面,其本质依旧是 " 去中心化 " 和 " 一体化 " 两大趋势之间的博弈。
随着大批金融科技企业强势来袭,支付宝、苹果支付(Apple Pay)、贝宝公司(PayPal)等,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开始,大部分此类机构都将业务对焦于小额款项和低价值交易上,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己的 " 金融支付生态圈 "。
同时,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者也理所应当地认为,传统银行与金融科技机构可以以此为分界线,各安其职,为消费者带来多样化体验。
可是,由于金融科技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能如银行和监管者所愿,永远囿于" 小额款项交易 "。比如,2017 年 11 月,依托于支付宝平台的淘宝商城上线拍卖 3 架波音 747 货机,其中两架被中国某物流公司以 3.2 亿元拍走。
这意味着,那些借力新技术在传统金融机构夹缝中存活下来的 " 雨后春笋 ",必将在大浪淘沙、转型蜕变之后,变成塑造未来金融体系的强大新力量。
对此,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员们表示," 杀龙勇士变成龙 " 的故事其实在历史上一再重演。
在 2000 年代初,大批初创科技企业曾凭借互联网技术在各国陆续崛起,业界曾预测这将形成强大的 " 离散力量 ",冲破行业垄断壁垒,释放竞争活力。
然而,近 20 年过去了,上述预测只猜中了一半。如今,全球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但相当一部分来自那些在十年间飞速成长的企业巨头,或是由他们扶持、合作和预备收购的中小企业,包括谷歌、阿里巴巴、脸书等。
由此,报告认为,未来全球金融体系中,必将有少数几家金融科技企业独占鳌头。
而随着这几家金融科技企业对消费者选择、商务交易模式乃至实体经济的影响力愈来愈大,特别是对各项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要想避免寡头垄断风险,保证未来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监管者和传统金融机构需尽快学会利用新技术更新监管和服务模式,做到 " 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591|榕城论坛|榕城网|福州网|福州论坛X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